近日,我省友好城市比利时埃诺省省长托米·勒克耐致函杜家毫省长,希望激活促进两省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派出由官员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于5月24日至28日访问我省。25日,湖南金霞湘绣有限公司受湖南省文化厅邀请参加了在长沙华天酒店举行的“2015欧洲国际文创论坛”推荐会。 Continue Reading »
记忆乡愁—湖南桂阳:南衙古村的“武者”
武术: 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
习武者:农闲时候,练武健身,农忙时节,下地耕作,以武修行。
(湖南桂阳 ·洋市镇南衙村)自古以来,村里人都崇文善武,这种习俗仍保留至今
(记忆乡愁)湖南桂阳:崇文尚武的南衙古村
在郴州桂阳县,有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洋市镇南衙村,村里人都姓邓,“湘南起义”的烈士邓三雄、邓北钥就出生在这里,村民崇文善武的习俗仍保留至今。 Continue Reading »
记忆乡愁—湖南桂阳:庙下村的“湘剧”窝子
桂阳县庙下村: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全村保存比较好的明清古民居270多栋。
湘剧: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桂阳·洋市镇庙下村) Continue Reading »
记忆乡愁—湖南浏阳:张坊镇“舀纸”传承近500年的乡土造纸术
2000多年前,湖南人蔡伦 造出了世界第一张纸,现在,在浏阳市张坊镇,还有一群手艺人仍沿袭着最古老的工艺,让一张张质软柔黄的竹纸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家里三代造纸的上洪社区主任黄光猛介绍,手工造一张纸前后需半年时间,每年3月底或4月初上山,将还没有分枝的嫩竹砍下,放在原地任其腐烂1月,将竹子截 成3米长一段运到山下,挖坑放石灰注水浸3个月。然后将嫩竹剥开,剥下“麻壳”与“麻丝”,将其蒸煮后,放进水泥池中。制纸时,先将“麻壳”与“麻丝”打 成纤维浆,然后将纤维浆放在水池里“摇水”,用一个竹帘将纤维浆均匀捞起,取下,焙干,一张纸就制成了。
记忆乡愁—湖南浏阳:一个人的村庄
在湖南浏阳张坊镇与江西铜鼓梅洞交界处的深山中,独居着一位老人叫张福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陆续搬迁出去,只留下他一个人守着这故土,一直没有离开。 Continue Reading »
传统村落要留下原住民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地域特色,寄托着人们的乡愁,是文化之脉、自然之体、生态之基、历史之源,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村落的转型撤并、农民的异地脱贫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城乡二元体制日渐松动,传统村落数量急剧下降,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与此同时,为了发展旅游,有些地方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名义下,大规模拆除具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价值的院落、建筑,而代之以新的住宅建筑,严重破坏了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Continue Reading »
《记住乡愁》: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201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每天一集,犹如一幅形象生动、情味悠长的乡土文化长卷,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古今风貌和人文故事。100集记述了100个传统村落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变迁和质朴感人的故事,这些村落中的每一座宗祠、每一份家谱、每一块石雕、每一幅牌匾、每一对楹联,乃至村中的古树、池塘、小河、石板路……都烙上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迹,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可以说在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里,完好地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因。
【大美乡愁(92)】惹巴拉:土家寨子过“赶年”美味多多
在湘西北有个原生态的土家古寨,它有个神奇的名字,叫做惹巴拉?惹巴拉是什么意思?这里又保留了哪些独特的民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又将用怎样的魅力勾起你我的乡愁。从2月16日起,《湖南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将连续5天直播惹巴拉。惹巴拉:土家寨子过“赶年”美味多多。
【大美乡愁(91)】湖南醴陵:古老的火龙舞“星子灯”
湖南省民协继2014年四月与湖南湘绣城集团、湖南日报联合开展"记住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后,2014年九月又与湖南卫视在"湖南新闻联播"黄金时段联合开播「记忆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湖南卫视2015年2月21日播出【记忆乡愁】湖南醴陵:古老的火龙舞“星子灯”。
株洲醴陵民间舞蹈“星子灯”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传说从元末明初开始,当地人认为能消除瘟疫,实际上它是最传统的烟花做法,通过其中的土硝、硫磺消毒.夜幕下,火龙舞是一场特别的视觉盛宴。
【大美乡愁】遥远的“毕兹卡”“惹巴拉”
在湘西北有个原生态的土家古寨,它有个神奇的名字,叫做惹巴拉?惹巴拉是什么意思?这里又保留了哪些独特的民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又将用怎样的魅力勾起你我的乡愁。从2月16日起,《湖南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将连续5天直播惹巴拉。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土家古寨。
【大美乡愁】“惹巴拉”牵惹又一场美丽乡愁
这个春节,湖南卫视直播团队将奔赴湘西北一个名叫惹巴拉的神秘土家山寨。从腊月28到正月初二,为大家带来五场具有浓烈乡愁味道的新春直播。高山流水之间,土家人的歌,唱不尽的是痴情,土家人的酒,饮不尽的是醇香。惹巴拉是什么意思?惹巴拉到底在哪里?惹巴拉有怎样的魅力,来牵惹你我对年味的向往?
《大美乡愁》词曲双获“晨钟奖”
2014年11月,由曾应明作词、李胤作曲的《大美乡愁》词、曲双双荣获中国歌曲“晨钟奖”。
自“记住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开展以来,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曾应明带领采编组多次深入市州古村镇考察调研,并利用参加商务洽谈的机会,考察广东、内蒙古等省、区以及英国、爱尔兰等国的“古城镇”,激情创作出《大美乡愁》歌词。蒋军荣、李胤两位青年作曲家主动为《大美乡愁》谱曲。 Continue Reading »
十大“最美珍稀老手艺”介绍
●长沙望城铜官窑陶瓷捏坯
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专家们称是“陶瓷史上的里程碑”。谢福祥自幼学习陶瓷捏坯技艺,娴熟掌握大型器体的捏坯技术,自创作品高度可超出2米,器型美观大方,棱角分明,艺术感强。
●会同县肖氏竹编
会同肖氏家族为手工竹编世家,迄今已传七代,两百余年。到第五代肖乾昌时,凉席上便能运用篾丝不同层次编织出各种图案。到第六代肖玉时,用竹篾编织各式各样的山水画、人物画、字画、鸟兽等。肖体贵是“肖氏竹编”第八代传人,其作品因形象生动、编织细腻屡获全国和省内大奖。 Continue Reading »
记住乡愁(87)十大最美“古村镇”介绍
●浏阳市金刚镇桃树湾(含六栋堂)
距今16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大小房屋400余间。布局合理,四进院式,南北向前厅、过亭、中厅、后厅;东西向鱼池、花园、庭院、厢房、钱仓、粮仓、跑马楼。造工精美,雕绘精细,设计巧妙,30余个天井采光,七口水井,成北斗分布。围墙开有圆孔,便于搭台瞭望。
●醴陵市东堡镇沩山村
沩山村风景优美。望仙桥水库一年四季碧波粼粼,大量的土屋群宁静安逸。这里是醴陵瓷业之源。当年繁华时,十里山沟,有瓷厂几百家。如今的沩山古窑,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瓷泥矿洞、厂棚、动力水车、运瓷小道、石板桥仍存。 Continue Reading »
记住乡愁(86)——湖南首批最美“古村镇、老手艺”公布
在湖南省文联领导下,由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联合湖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湖南日报联合开展的「记住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第一阶段首批评选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现将「湖南日报」综合报道转载如下:
湖南日报 1月28日 第二十二版报道
1月15日,“记住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评审会在长沙召开,经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历史传承、民族特色、珍奇稀缺、民俗风情等方面对申报的86项“老手艺”、61个“古村镇”评审。最终,铜官窑陶瓷捏坯、踏虎凿花、滩头年画等10项“老手艺”获得“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艺’”荣誉称号,浏阳金刚镇等10个古村镇获得“首批湖南‘最美古村镇’”荣誉称号。 Continue Reading »
湖南"新常态"民间文艺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2015年1月27日、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长沙宾馆联合召开"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研讨会。有三十多位民间文艺家出席会议。「湖南日报」以”加强创意、拓展市场”为题,报道如下:长沙研讨新常态下的民间文化产业。
湖南日报1月26日讯(记者 文热心)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文化产业如何破局,这是1月24日召开的长沙市民间文化产业界研讨会的主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民间文化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湘绣、陶瓷业,还是工艺美术业,经营分别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内销方面。出席会议的人士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文化产业必须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由“高精尖”向生活化方面发展,开拓大众消费市场;必须以“文”以“艺”搭桥,主动开展交流活动,拓展海外市场;必须借助新兴的电商服务业,畅通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最主要的一招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意,让人们的精神需求转化为市场附加值。
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明在会上表示,省民协将发挥“机关”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帮助民间文化产业企业适应新常态,突破目前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