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招魂姜女归故里 回望七载路漫漫——湖南省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七年工作简报

 

津市市嘉山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的发祥地。自晋以来,原澧州方志多有记载,历代达官文人留下不少诗文;至当代,很多人参与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这些活动仅仅局限在极少数的专家、学者或个别的爱好者,尚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嘉山孟姜女,打造成世人皆知的名片?津市市原文联主席王荫槐同志反复思考了多年,退休之后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并于2005年组建孟姜女文化研究会;2007年该组织被纳入省民协团体会员,更名“湖南省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

“中心”组建七年来,会员发展到近40人,津市市本土有20多人,其他分布常德市各区县,大家出于对嘉山孟姜女文化的热爱,开展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七年的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1、开展广泛的宣传。

首先,向当地领导宣传嘉山孟姜女,通过写信、汇报、会议、推介资料等多种渠道,向市级主要领导和人大、政协负责人介绍“中心”的宗旨、目标和任务,以求得各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是对市民广为宣传。“中心”成立之初,精心编制了图文并茂的“孟姜女文化研究会计划书”,印刷数千份,分发到基层单位和普通市民;“中心”负责人王荫槐同志以“孟姜女嘉山说”为题在当地电视台举办了电视讲座;联合教育局、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等部门举行了中小学生“家在孟姜女故里”的征文;编印“孟姜女文化研究”报,除了本土发行,还与全国各地有关机构交流;多次接待并协助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和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X档案”栏目组在津摄制专题片。前者在央视多频道播放,后者相继在2007年、2012年两次拍摄,播放多次。

2、征集、研究活动

我们组建湖南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目的之一,是要编一套涵盖国内外研究孟姜女名家、学者主要著作和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诗词书画及本土流传的各类作品。要完成这样浩繁的系统工程,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是征集作品和资料。除了在网上、纸面媒体上广告征集外,大量的工作是通过个别走访、逐个征集的。如:石门县文化馆贾国辉同志,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孟姜女传说的征集、整理、研究,我们视为重点对象先后走访了三次,得到该同志的热心支持和鼓励,不仅介绍了许多情况,还提供了尚未问世的多件作品和资料。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已经出版的《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的数十幅书法绘画作品都是一个一个征集的;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图书馆查寻资料。津市图书馆已拆除七年,图书都已打包存封,只得一次一次的派人去省图书馆查阅。

“中心”的成员大多是本地业余文艺作者,过去大多没做过这样的研究。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向专家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除了走访湖南师大教授巫瑞书、石门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贾国辉,向这些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当面讨教外,还把巫教授的专著《孟姜女与湖湘文化》购买了10多本,分发给大家学习;二是提高新手。我们民间组织不发工资,也无权强行别人参与,只能感情联络,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大家的研究热情。采取传阅专家著作、资料、召开座谈会、走出去考察交流、开展专项活动等方式,逐步增强会员们的兴趣,扩大视野,提高研究水平,这些年召开了多次小型专题研讨会,撰写论文和其他作品近百件,其中收入专著的有60多件。

3、编辑出版专著《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上、下卷)

几年来,我们搜集和征集了有关孟姜女传说的资料300多万字。依照原计划,此项工作还要继续下去,因突然的变故,只得打住。又经半年多整理编辑,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近100万字的《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上、下卷),受到读者好评,一致认为该书装帧精美、版式豪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珍藏价值。本书问世后,引起省、市有关领导重视,津市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联合我中心举办了热烈隆重的首发式和嘉山孟姜女文化展览;津市市委和政府将此书纳入文化礼品,已多次馈赠给中央、省会有关部门的来津客人,市委还决定春节前看望长沙、常德工作的津市老乡,赠送的唯一礼品便是《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

三点体会:

1、借助社会力量,是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之初,没有一分钱,举步维艰。七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多项活动,出版了100万字专著《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上、下卷),耗资数十万元,这些资金都是下了大气力从各方面争取的。

一是争取领导的重视。孟姜女文化研究带有专业性,领导不一定门门精通,要争取他们的重视,先要请他们入门,多了解实情,这样就能找到相同的语言,相互沟通了,才有共识,才能支持。所以,我们寻找各种机会,利用不同的途径,向领导大势推介孟姜女文化。比如:请市委、政府领导参加座谈会,邀请省、常德市等老领导视察嘉山、加强汇报等;当然,争取领导重视,不能老停留在口头上,要用实干的精神,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成效,让其看得见,摸得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2005年5月8日,孟姜女文化研究会召开首次筹备会,一位市委领导临会听了情况,嘱咐在场的财政局负责人拨发2000元做研究会的活动经费;事过几年,研究中心打印了一套300多万字的书稿,向某部门汇报,一位领导接过厚达半尺多的资料,赞不绝口地说:“不容易!不简单!”没费口舌,就帮助解决了全部出版及其相关的资金10多万元。

二是用活人际资源,争取朋友的支持。民间组织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民间潜力,尽可能地用活人际关系,借助他人的智慧和财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展研究。研究中心是个无钱无权无人的“三无”组织,这些年采取投亲靠友的运作方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大帮小凑,做到了没钱给钱,没人借人,有一位在长沙工作的朋友,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办报,或开展其他活动,还主动动员一家企业向研究中心赞助了数万元。正是他们的鼎力相助,研究中心得以照常运转,并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丰硕成果。

2、骨干力量是民间组织的支柱和基石。

民间组织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任何可以约束别人的因素,靠什么激发人家的热情?最重要的一点,以心换心,以情动心。这就需要加强经常的联络,利用多种形式,相互谈心交心,以诚相待,及时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给人温暖和安慰。才会调动积极性,才会发现骨干,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业余诗词作者王继杰,自身工作异常繁忙,白天几乎无暇抽身,阅读了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参与了多次活动,爱人生病期间得到了研究中心的关心和帮助,深受感动,对其研究事宜特别投入,常常不顾白天的劳累奔波,挤出每晚的休息时间撰写了数万字作品。另一位长沙某高校执教的会员,不顾炎天暑热,很长一段课余时间用来到省图书馆帮助查找资料;同样,一位远在深圳居住的津市老乡,帮助在网上找到了很多与孟姜传说相关的资料;还有前面提到的贾国辉同志,非常热心地献计献佳作。这些同志的行为激励了其他人,推动了研究中心的工作。

3、坚定的信念是推动民间组织前行的动力。

研究中心从组建起,就确立了极终目标和行动纲领,并以计划书的形式公布于众。在践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几乎半途而止,最终经受了挫折的考验,摆脱了一个一个的困境,达到了预计的目的。之所以如此,就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着。

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从零起步,一路走来,虽然历经艰辛,却得到众多有志之士的搀扶,包括各级领导的关注,同仁们的协助,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收录比较全面、系统的《嘉山孟姜女传说研究》;改变了“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状态。央视、长沙等电视和纸面传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200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把嘉山孟姜女传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目前,研究中心的同仁们,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正在跃跃欲试,筹划新的篇章。

 

 

                               湖南省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Every scholarship provider https://buyresearchpapers.net looks for a certain student who can meet the unique criteria.

发表回复